这是西班牙语人名,首姓或父姓是“鲁伊斯”,次姓或母姓(母亲的父姓)是“毕加索”。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摄于1962年出生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y Picasso[1](1881-10-25)1881年10月25日西班牙王国马拉加逝世1973年4月8日(1973岁—04—08)(91岁)法国滨海阿尔卑斯省穆然墓地法国罗讷河口省沃韦纳尔格沃韦纳尔盖城堡(英语:Château of Vauvenargues)43°33′15″N 5°36′16″E / 43.554142°N 5.604438°E / 43.554142; 5.604438国籍 西班牙教育程度何塞·路伊思·布拉斯可(英语:José Ruiz y Blasco)(父亲)皇家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知名于绘画、雕塑、版画、陶瓷、舞台设计、文学知名作品《生命》(1903)《马戏演员之家》(1905)《梦》(1932)《亚维农的少女》(1907)《格尔尼卡》(1937)《哭泣的女人》(1937)《朝鲜大屠杀》(1951)运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配偶欧嘉·科克洛瓦(英语:Olga Khokhlova)(1918-1955;妻逝)雅奎琳·罗克(英语:Jacqueline Roque)(1961-1973:夫逝)奖项列宁和平奖(1962)签名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西班牙语: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版画家、舞台设计师、作家和前法国共产党党员,和乔治·布拉克同为立体主义的创始者,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作逾两万件。毕加索、马塞尔·杜象和亨利·马蒂斯是三位在二十世纪初期开始造型艺术革命性发展的艺术家,在绘画、雕塑、版画及陶瓷上都有显著的进展。在西班牙与萨尔瓦多·达利和胡安·米罗被称为西班牙后三大艺术家。[2][3][4][5]
早期[编辑]
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王国安达鲁西亚自治区的马拉加市圣母赎虏广场(Plaza de la Merced,又名梅尔塞德广场)15号[6],是何塞·路伊思·布拉斯可(西班牙语:José Ruiz y Blasco)(José Ruiz y Blasco)和玛莉亚·毕加索·罗培兹(西班牙语:María Picasso López)(María Picasso y López)的第一个孩子。毕加索受洗后,被授以教名巴勃罗·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拉·胡安·内波穆塞诺·马里亚·德洛斯雷梅迪奥斯·西普里亚诺·德拉桑蒂西马·特立尼达·鲁伊斯-毕加索(西班牙语: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íz y Picasso)[7],一连串的教名代表对多位圣徒与亲戚的敬意,另外按照西班牙人的命名习惯加上分别父母亲的姓氏“路伊兹和毕加索(Ruiz y Picasso)”。毕加索的父亲也是一位画家,专攻自然素描鸟类等动物,一生担任工艺学校的艺术教授和当地美术馆馆长。
毕加索很小的时候就展现了对绘画的热情与能力。根据他母亲的说法,毕加索第一个学会说的话是“皮兹、皮兹”,是西班牙语“铅笔(lápiz)”的简短发音。七岁时,毕加索的父亲开始正式地训练他学习人物素描和油画。毕加索父亲是思想传统的教授,他深信模仿大师的作品、素描石膏像与人体模特儿是每个画家必要的训练。于是,毕加索一心一意的专注于艺术上,因此忽略了课业。
1891年,由于父亲当上了一所美术学校的教授,毕加索一家搬到了拉科鲁尼亚省。他们在拉科鲁尼亚待了将近四年。一次偶然,父亲发现毕加索对他未完成的鸽子素描涂色,在仔细观察毕加索的笔法后,毕加索的父亲深深觉得他十三岁的儿子已经超越了他,并发誓从此不再绘画。
毕加索出生时所在的房子,西班牙马拉加
1895年,毕加索七岁的妹妹孔奇塔(Conchita)死于白喉,这件事成了毕加索一生中的阴影,毕加索一家搬到了巴塞罗那。后来,父亲说服学校让毕加索参加跳级考试,而毕加索在一星期内完成了一般学生需要一个月完成的考试,当时年仅十三岁的毕加索获得了评审委员会的极度肯定。父亲在家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让毕加索独自工作,并一天内多次检查毕加索的画作,这使得父子经常争吵。
毕加索的父亲和叔父决定把毕加索送到西班牙一流的艺术学校学习: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1897年,十六岁的毕加索第一次独自一个人出发前往马德里。然而,在注册后,毕加索却因没办法接受正式、规规矩矩的教育,而停止上学。毕加索转而到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欣赏可敬的艺术家的作品,像是迭戈·委拉斯开兹、弗朗西斯科·戈雅、弗朗西斯柯·德·苏巴朗的作品。毕加索特别崇拜埃尔·格雷考,他的特色,像是拉长的肢体、醒目的颜色、神秘的面容,都深深地影响着毕加索的画风。
个人生活[编辑]
1908年的毕加索
结束了在马德里的进修后,1900年,毕加索只身前往欧洲艺术首府巴黎旅行。他在巴黎遇见了当地记者兼诗人马克斯·雅各布。雅各帮助人生地不熟的毕加索了解、学习当地的语言与文学作品,并成了毕加索的第一位巴黎友人。那时正是巴黎最严寒的日子,毕加索常需要烧掉自己的作品来取暖。
1901年,毕加索前往马德里。在马德里的头五个月,毕加索的朋友弗朗西斯科·德阿西斯·索莱尔(Francisco de Asís Soler)为两人在《青年艺术》杂志找到了份工作,索勒负责撰写文章,而毕加索则负责刊物的插图,大部分是恐怖的漫画以及怜悯穷人的作品。他们参与的第一份刊物于1901年3月31日出版,同时,毕加索开始在画作签下Picasso,取代原先的签名Pablo Ruiz y Picasso。
20世纪初,毕加索来往巴塞罗那与巴黎之间工作。1904年,在一场暴风雨当中,毕加索遇见了波希米亚的模特儿费尔南德·奥利弗并相恋,毕加索因而开创了玫瑰时期,并有多幅关于她的画作。在获得一些声望与机会后,费尔南德因相处不好离开了毕加索,再加上父亲过世,使得毕加索非常沮丧,认识了被他称为“伊娃·谷维”的玛赛儿·汉伯特。毕加索在立体派时期创作了许多对伊娃表示爱意的作品。然而,1915年,伊娃不幸病逝,毕加索因此十分伤心。
1918年夏季,毕加索迎娶了谢尔盖·达基列夫剧团的芭蕾舞女演员欧嘉·科克洛瓦。毕加索在罗马为剧团设计芭蕾舞剧《Parade》的服装时结识了欧嘉,婚后两人到比亚里茨附近的别墅度蜜月,并有了一个儿子保罗。
1936年7月西班牙发生内战,毕加索画了《佛朗哥之的梦与谎言(英语:The Dream and Lie of Franco)》来批评西班牙国民军领袖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政府的行为。1937年,在佛朗哥的要求下,纳粹德国空军轰炸了格尔尼卡。为了纪念这场灾难,毕加索画了巨幅大作《格尔尼卡》,展示于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英语: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et Techniques dans la Vie Moderne)中。1949年他的作品《和平鸽》被选为国际和平会议海报。
毕加索是一位共产主义者,他反对联合国和美国参与朝鲜战争[8]。1962年,毕加索获得列宁和平奖。[9]
艺术生涯[编辑]
艺术是个谎言,但却是一个说真话的谎言。
毕加索的作品通常被分为4个时期。时期的名称尚有争议,大致为“蓝色时期”(1901年-1904年)、“粉红色时期”(1904年-1906年)、“ 黑人时期”(1907年-1924年)和“晚期”(1946年-1972年)。
早期[编辑]
毕加索从小便接受父亲的训练,并有着惊人的进步,这点可以从两所毕加索博物馆馆藏的毕加索早期作品中瞧出端倪。1893年间,毕加索早期作品里的稚气逐渐消逝,1894年,毕加索可以说是正式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1890年中期,毕加索的画作流露出浓浓的传统现实主义画风,《第一次圣餐》(The First Communion,1896年)便是此时的代表作,此幅画显示出年纪轻轻的毕加索已经能处理高难度的细节[10]。同一年,十四岁的毕加索画了《姑妈佩帕的肖像画》(Portrait of Aunt Pepa),肖像画里的生动、精神让胡安-埃杜阿尔多·西尔洛特(Juan-Eduardo Cirlot)曾赞叹道,“毫无疑问的,整个西班牙艺术史里最棒的画作之一”。
1897年,毕加索的现实主义画风受到了象征主义影响,在一系列的风景画作品中,配上毫不自然的紫、绿色调,便是毕加索的现实主义时期(1899年-1900年)的特色。此时期毕加索的作品受到罗塞蒂、史丹林(Steinlen)、图卢兹-罗特列克与爱德华·蒙克等人的影响,融合了他钦佩的画家埃尔·格雷考的特色,而产生了毕加索独特的现代画风。
蓝色时期[编辑]
主条目:毕加索的蓝色时期
毕加索受到在西班牙孤单的旅行与他的朋友卡洛斯·卡萨吉马斯的自杀影响,使得蓝色时期(1901年-1904年)期间的画作常显现出阴郁的感觉。此时期的画作以蓝与蓝绿的色调为主,极少使用温暖的颜色。蓝色时期开始的确切时间据推测可能是在西班牙1901年的春季,也有可能是1901年下半在巴黎的日子。在这段时间,毕加索创作了许多描绘着骨瘦如柴的母亲与孩子的作品,用色阴暗,并有时以娼妓与乞丐作为主题。在卡萨吉马斯死后,1901年秋季,毕加索画了几幅他的画像,并于1903年完成了生平最忧郁的作品《生命》(La Vie),现收藏于克里夫兰美术馆。忧郁的情绪并蔓延到了知名的蚀刻作品《俭朴的一餐》(The Frugal Repast,1904年)上。该作品描绘着一对看不见的男人与看得见的女人,两人皆身形消瘦,坐在一张老旧桌子前。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常使用“失明”这个题材,像是《盲人的晚餐》(The Blindman's Meal,1903年,收藏于大都会博物馆)、《赛乐丝汀娜》(Celestina,1903年)等都是蓝色时期的代表。
玫瑰时期[编辑]
主条目:毕加索的玫瑰时期
1904年,毕加索在巴黎遇见了一位为雕塑家及艺术家工作的模特儿费尔南德·奥利弗(Fernande Oliver),与其坠入爱河,而开启了玫瑰时期(又名粉红色时期,1904年-1906年)。毕加索受到与费尔南德之间的甜蜜关系影响,而大量使用鲜明、乐观的橘、粉红色系,题材多描绘马戏团的人们、杂技表演者、丑角与卖艺者,这成了毕加索的个人特色之一。而1904年被视为是蓝色时期与玫瑰时期之间的过渡期。
黑人时期[编辑]
主条目:毕加索的非洲时期
1906年毕加索初次看到黑人的雕刻,受到莫大的感动。黑人原始、大胆、强烈的造型,给毕加索很大的刺激。1907年亚维农的少女画作,成为他创造立体派风格的里程碑。毕加索的立体派,基本上不是纯美学的,是走向理性的、抽象的,将物体重新构成,组合,带给人更新、更深刻的感受。
晚期[编辑]
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因反抗佛朗哥领导的极右翼西班牙国民军和法西斯主义,主要居住在法国巴黎。1944年盟军击退德国解放巴黎后加入法国共产党。毕加索反对美国和联合国军介入朝鲜战争[8][11]。1962年,毕加索获得列宁和平奖[9]。
去世[编辑]
毕加索于1973年4月8日在法国穆然因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去世,享寿九十二岁。当时,他与妻子杰奎琳正招待友人前来晚餐,毕加索过世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我干杯吧,为我的健康干杯,你知道我已经没办法再喝了[12]。”他没有立下遗嘱,死后,毕加索葬在法国南部的沃夫纳格斯堡的庭园,杰奎琳阻止毕加索的儿女克劳德与帕洛玛出席葬礼,并在此后不准他们接近毕加索的遗产[13]。1986年,杰奎琳以手枪自杀,享年六十岁[14]。
2004年5月,毕加索早期作品《拿着烟斗的男孩》以1.04亿美元的价格结标,刷新了1990年文生·梵高一幅画作8250万美元的拍卖纪录,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画作之一。
家庭[编辑]
父母[编辑]
堂·何塞·路伊思·布拉斯可(西班牙语:José Ruiz y Blasco)(Don José Ruiz Blasco,父亲)
堂娜·玛莉亚·毕加索·伊·洛佩斯(Doña Maria Picasso y López,母亲)
配偶[编辑]
奥尔嘉·科克洛娃(英语:Olga Khokhlova)(1918–1955;妻逝)
雅奎琳·罗克(英语:Jacqueline Roque)(1961–1973:夫逝)
儿女[编辑]
保罗(Paulo,1921年2月4日-1975年6月2日,享年54岁),本名保罗·约瑟夫·毕加索(Paulo Joseph Picasso)— 与奥尔嘉·科克洛娃(英语:Olga Khokhlova)生
玛雅·华特米尔-毕加索(英语:Maya Widmaier-Picasso)(Maya,1935年9月5日-2022年12月20日,享寿87岁),本名玛莉亚·德拉康塞普西翁·毕加索(María de la Concepción Picasso)— 与玛丽-德雷莎·华特(英语:Marie-Thérèse Walter)生
克劳德·毕加索(英语:Claude Picasso)(Claude,1947年5月15日-2023年8月24日,享寿76岁),本名克劳德·皮埃尔·巴勃罗·毕加索(Claude Pierre Pablo Picasso)— 与弗朗索瓦·吉洛生
帕洛玛·毕加索(西班牙语:Paloma Picasso)(Paloma,1949年4月19日-),本名安妮·帕洛玛·毕加索(Anne Paloma Picasso)— 与弗朗索瓦·吉洛生
艺术形象[编辑]
年份
影视作品
饰演演员
1981年
《哆啦A梦》之名画调查机(名画しらべ机 )
藤みねお(配音)
2018年
《世纪天才》
安东尼奥·班达拉斯
相关人物[编辑]
卡洛斯·卡萨吉玛斯
乔治·布拉克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马克斯·雅各布
玛丽-德雷莎·华特(英语:Marie-Thérèse Walter)
朵拉·玛尔
弗朗索瓦·吉洛
参考文献[编辑]
^ Daix, Pierre. Picasso, 1900–1906: catalogue raisonné de l'oeuvre peint. Editions Ides et Calendes. 1988: 1–106 (法语).
^ Green, Christopher, Art in France: 1900–1940,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77, 2003 [10 February 2013], ISBN 03000990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4)
^ Searle, Adrian. A momentous, tremendous exhibition. Guardian (UK). 7 May 2002 [13 Febr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7).
^ Trachtman, Paul. Matisse & Picasso. Smithsonian (Smithsonianmag.com). February 2003 [13 Febr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8).
^ Duchamp's urinal tops art survey. news.bbc.co.uk. 1 December 2004 [10 Dec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7).
^ Isabel Cámara Guezala; Rafael Martín Delgad. El encuentro del pasado y el futuro. Diario Sur. [201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2).
^ Pierre Daix, Georges Boudaille, Joan Rosselet, Picasso, 1900-1906: catalogue raisonné de l'oeuvre peint, Editions Ides et Calendes, 1988. [2016-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 8.0 8.1 David Hopkins, After modern art: 1945–200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15. ISBN 0-19-284234-X、978-0-19-284234-3
^ 9.0 9.1 Pablo Ruiz Picasso (1881–1973) | Picasso gets Stalin Peace Prize | Event view. Xtimeline.com. [3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March 2012).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stali”的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第一次圣餐》(The First Communion,1896年)的详细解说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9-06.
^ Picasso A Retrospective, Museum of Modern Art, edited by William Rubin, copyright MoMA 1980, p. 383
^ 名人的遗言:毕加索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7-07.
^ The Rich Die Richer and You Can to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illiam D. Zabel著,1996年John Wiley and Sons出版,11页。ISBN 0-471-15532-2
^ Picasso's Family Album,麦克·金摩曼著,纽约时报
外部链接[编辑]
参观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西班牙旅游的官方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巴勃罗·毕加索
维基语录上的毕加索语录
艺术家列表
查论编巴勃罗·毕加索时期
蓝色 (1901–1904)
玫瑰 (1904–1906)
非洲 (1907–1909)
立体派 (1910–1919)
作品列表
1889-1900
1901-1910
1911-1920
1921-1930
1931-1940
1941-1950
1951-1960
1961-1970
1971-1973
主要作品
《手捧白鸽的儿童》(1901)
《双手交叉的女人》(1902)
《老吉他手》(1903)
《迪索多肖像》(1903)
《苏珊宝殊的肖像》(1904)
《演员》(1904)
《马戏演员之家》(1905)
《拿着烟斗的男孩》(1905)
《Les Noces de Pierrette》(1905)
《牵马的男孩》(1906)
《亚维农的少女》(1907)
《鸽子与豌豆》(1911)
《Bottle, Glass, Fork》(1912)
《三个音乐家》(1921)
《读信的人》(c.1921)
《三个舞蹈者》(1925)
《沃尔拉系列》(1930-37)
《La Lecture》(1932)
《梦》(1932)
《裸体、绿叶和半身像》(1932)
《黑色扶手椅中的裸女》(1932
《入睡的少女》(1935)
《格尔尼卡》(1937)
《佛朗哥的梦与谎言》(1937)
《Woman in Hat and Fur Collar》(1937)
《哭泣的女人》(1937)
《玛雅与玩偶》(1938)
《朵拉与小猫》(1941)
《公牛头》(1942)
《The Charnel House》(c.1944-48)
《女人头像 (朵拉玛雅)》(1950s)
《朝鲜大屠杀》(1951)
《丝威特》(1954)
《堂吉诃德》(1955)
《宫娥图》(1957)
《杰奎琳》(1961)
《毕加索与芝加哥》(1967)
伴侣
弗朗索瓦·吉洛
欧嘉·科克洛瓦
吉妮薇芙·拉波特
朵拉·玛尔
玛丽-德雷莎·华特
贾桂琳·洛克
费尔南德·奥利弗
伊娃·谷维
家人
帕洛玛·毕加索
裘斯·路伊兹·伊·布拉斯可
同事及好友
卡洛斯·卡萨吉玛斯
亨利·马蒂斯
杰米·萨瓦特斯
乔治·布拉克
朱立欧·冈萨雷斯
马克斯·雅各布
赞助人葛楚德·史坦博物馆
毕加索博物馆 (巴黎)
格里马迪城堡
毕加索博物馆 (巴塞罗那)
毕加索博物馆 (昂蒂布)
马拉加毕加索博物馆
毕加索基金会出生故居博物馆
参见
狂爱走一回
毕加索与莫迪利亚尼
查论编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
晚期现代主义
现代性
晚期现代性
现代史
音乐
文学
诗歌
美术
舞蹈
建筑
« 浪漫主义 « 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 »
查论编颓废艺术颓废艺术
颓废艺术展览(英语:Degenerate Art Exhibition)
艺术家
优素福·阿博(英语:Jussuf Abbo)
扬克尔·阿德勒(英语:Jankel Adler)
恩斯特·巴拉赫
马克斯·贝克曼
马克·夏卡尔
洛维斯·科林特(英语:Lovis Corinth)
奥托·德克斯
马克斯·恩斯特
康拉德·费利克斯米勒(英语:Conrad Felixmüller)
奥托·弗罗因德利希(英语:Otto Freundlich)
阿尔伯特·格列兹
路德维希·戈登施韦格(英语:Ludwig Godenschweg)
奥托·格里贝尔(英语:Otto Griebel)
乔治·格罗兹
埃里希‧黑克尔(英语:Erich Heckel)
卡尔·霍弗(英语:Karl Hofer)
阿列克谢·冯·亚夫连斯基
瓦西里·康定斯基
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
保罗·克利
奥斯卡·柯克西卡
凯绥·珂勒惠支
威廉·拉赫尼特(英语:Wilhelm Lachnit)
威廉·莱姆布鲁克
马克斯·利伯曼
埃尔弗里德·洛泽-韦希特勒(英语:Elfriede Lohse-Wächtler)
奥古斯特·马克
弗兰茨·马尔克
路德维希·迈德纳(英语:Ludwig Meidner)
让·梅金杰
威廉·莫格纳(英语:Wilhelm Morgner)
奥托·米勒(英语:Otto Mueller)
埃米尔·诺尔德
马克斯·佩希施泰因(英语:Max Pechstein)
巴勃罗·毕加索
克里斯蒂安·罗尔夫斯(英语:Christian Rohlfs)
埃贡·席勒
奥斯卡·施莱默
卡尔·施密特-罗特卢夫
洛塔尔·施赖尔(英语:Lothar Schreyer)
相关条目
古利特收藏(英语:Gurlitt Collection)
希尔德布兰德·古利特(英语:Hildebrand Gurlitt)
科内柳斯·古利特(英语:Cornelius Gurlitt (art collector))
伯恩美术馆
查论编后印象派19世纪运动
新印象派
分色主义(英语:Divisionism)
点彩画派
分隔主义
纳比派
综合主义
象征主义
新艺术运动
艺术家
库诺·阿米耶(英语:Cuno Amiet)
夏尔·安格朗(英语:Charles Angrand)
埃米尔·贝尔纳
爱德华·蒙克
皮尔·波纳尔
马里于斯·博尔若(英语:Marius Borgeaud)
保罗·塞尚
亨利-埃德蒙·克罗斯(英语:Henri-Edmond Cross)
莫里斯·丹尼
乔治·德弗雷努瓦(英语:Georges Dufrénoy)
保罗·高更
伊波利特·珀蒂让(英语:Hippolyte Petitjean)
保罗·朗松(英语:Paul Ranson)
奥迪隆·雷东
亨利·卢梭
勒内·许岑贝格尔(英语:René Schützenberger)
保罗·塞律西埃
乔治·秀拉
保罗·希涅克
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
夏尔·拉瓦尔(英语:Charles Laval)
乔治·莱门(英语:Georges Lemmen)
马克西米利安·吕斯(英语:Maximilien Luce)
文森特·梵高
泰奥·范赖瑟尔贝赫(英语:Théo van Rysselberghe)
费利克斯·瓦洛顿
爱德华·维亚尔
20世纪运动
野兽派
桥社
青骑士
表现主义
立体主义
艺术家
乔治·布拉克
夏尔·卡穆安(英语:Charles Camoin)
安德烈·德兰
拉乌尔·杜菲
亨利·马蒂斯
阿尔伯特·格列兹
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
卡尔·施密特-罗特卢夫
瓦西里·康定斯基
索尼娅·列维茨卡(英语:Sonia Lewitska)
弗兰茨·马尔克
让·梅金杰
亨利·奥特曼(英语:Henry Ottmann)
弗朗西斯·毕卡比亚
巴勃罗·毕加索
罗贝尔·安托万·潘雄(英语:Robert Antoine Pinchon)
亨丽埃特·蒂尔曼(英语:Henriette Tirman)
让·马尔尚(英语:Jean Marchand (painter))
奥顿·弗里斯(英语:Othon Friesz)
展览
独立艺术家协会
秋季沙龙
其他
印象派
现代主义
现代艺术
分离派
规范控制数据库 国际
FAST
ISNI
VIAF
WorldCat
各地
挪威
智利
西班牙
法国
BnF data
加泰罗尼亚
德国
意大利
以色列
比利时
美国
瑞典
拉脱维亚
台湾
日本
捷克
澳大利亚
中国
希腊
韩国
2
罗马尼亚
克罗地亚
荷兰
波兰
葡萄牙
俄罗斯
梵蒂冈
2
3
4
学术
CiNii
艺术家
奥克兰美术馆
柏林艺术学院
南澳大利亚美术馆
KulturNav
MusicBrainz
现代艺术博物馆
奥赛博物馆
加拿大国立美术馆
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
摄影师身份目录
荷兰艺术史研究所
施泰德艺术馆
新西兰国立博物馆
艺术家联合名录
人物
CALIS
德意志传记
Trove
其他
CONOR
NARA
RISM
SNAC
Id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