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Hangry一词的主要作者,Jennifer MacCormack MA博士说:“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饥饿导致的情绪状态的心理机制,找出在饥饿情况下,一个人是如何变得焦虑不安的。”这项研究已于6月11日发表在《Emotion》杂志上。MacCormack认为,当一个人饥饿时,有两个关键因素决定饥饿是否会导致负面情绪:环境和自我意识。环境对饥饿情绪的影响研究人员首先进行了两项涉及400多名美国人的在线实验。根据实验设定,参与者会看到一个旨在引发积极、中性或消极感受的图片。随后,他们被要求看一个模糊的中国象形文字,并被要求按照7分制从愉快到不愉快对象形文字进行评分。接着,参与者还被要求报告他们有多饿。研究人员发现,饥饿的参与者更有可能将含糊不清的中国象形文字评定为负面,但前提是首先要受到开始看见的负面图片的影响。“我们认为,负面图片提供了一个背景,它让人们将饥饿感解读为象形文字是令人不快的,”MacCormack说,“相比愉快与正常的感觉,负面的信息似乎更容易让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饥饿感上面。”自我意识影响是否会“饿怒”除了环境因素会影响一个人是否从饥饿状态走向“饿怒”状态外,MacCormack认为,人们的情感意识水平也很重要。那些意识到自己的饥饿且以一种情绪表现出来的人,反而不太会饥饿成怒。在一项涉及200多名大学生的实验中,研究人员首先要求参与者一部分禁食一部分提前进食。接着,在一些学生被要求完成一项旨在集中注意力于情绪的写作练习后,所有参与者都被要求参与进一个旨在唤起负面情绪的场景中:学生们被要求在电脑上完成一项枯燥的练习,而在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电脑被编程为在完成之前崩溃。随后,一名研究人员走进房间,将电脑死机归咎于学生。实验结束后,参与者被要求填写关于他们的情绪和他们对实验质量的看法的问卷。研究人员发现,饥饿的人在没有明确关注自己的情绪时,会产生更严重的不愉快情绪,比如压力感和仇恨感。这些人还认为,进行这项实验的研究人员更加武断或苛刻;而那些花时间思考自己情绪的参与者,即使饿了,也没有出现这些情绪或社会感知的变化。重要意义“这项研究强调了身心之间的联系。我们的身体在塑造我们时时刻刻的经历、感知与行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我们是饿是饱,是累是休息,是病还是健康。”MacCormack说,“这意味着保护我们的身体,注意来自身体信号的重要性,因为它们不仅关系到我们的长期精神健康,还关系到我们的心理体验、社会关系以及日常工作与生活质量。”最后,尽管这项研究的重点是饥饿,但MacCormack认为,这些结果可能也会延伸到引发负面情绪的其他身体状态,如疲劳或炎症等,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这一点。原始出处:MacCormack, Jennifer K. Lindquist, Kristen A. Feeling Hangry? When Hunger is Conceptualized as Emotion. Emotion, published online June 11,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