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春秋五霸中,晋国是五大霸王中的佼佼者,而在五大霸王中,齐王次之。晋国在城濮之战之后,便成为了中原150多年的霸主,将秦国和楚国都逼迫到了一起,最终楚国与齐国联手对付晋国,晋国成为了春秋时代的霸主。
但在晋国这个曾经鼎盛的时代,它的国名“晋”,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随着晋国的发现,甲骨文的出现,使人了解到了一个新的国家名称。
周武王有二子,分别为姜子牙的千金邑姜和姬诵。武王死后,姬诵成为周成王,把大唐的土地交给了姬虞,所以他被称为唐叔虞。在《史记·晋世家》中,唐国的地理分布是:“唐在河、汾之东,有百余公里,名为汤叔余”,位于汾河和黄河之间,所以大致上应该在临汾附近。
唐国的二代皇帝名叫燮父,他在朝时改名为“晋”,《史记》中并未提及他为什么要改国名,但《汉书·地理志》却说:“唐有晋,叔虞之子燮封晋,乃佐以晋之名,晋国之治,其父亲之都极有可能与晋水相邻,所以得名。以地名为国号,这是一个古老的中国国家,齐国和齐国,鲁地,鲁国,陈地,陈国,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计其数。
但问题是,晋水位于临汾北部太原,发源地是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部的悬壶山,东北则是营西古城,再汇入汾河,两者之间距离甚是遥远,孔伯父为什么要千里迢迢的去晋水建立自己的国家?况且,那时候太原还是狄戎所在的地方,燮父虽然能攻击他,却也不急于转移首都。所以,以晋水命名的晋国,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显得不合情理,与当时的力量格局不符。
在临汾曲沃县“故绛遗址”发掘出“晋国王陵”,晋国第三代至第十一代八位侯爵和他们的妻子被安放在此,由此可以确定,晋国的首都位于曲沃和翼城之间(两座相隔十余公里),与“唐在河、汾之东百里”的说法相符。
曲沃、翼城和晋国的皇陵,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格局,再加上曲沃王朝的历史,曲沃王朝夺取了翼城各大势力的统治,《左传》中第一个提到了翼城,那么翼城就是晋国的首都。晋国的陵墓,证明了太原晋水并不是晋国被称为“晋”的原因。
有学者认为,曲沃滏江现在有一条名叫金河的河流,它的发音和“晋”的发音差不多,最初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晋河”,晋国的名字也因此而得名,但“晋河”却因为某种原因,变成了“金河”。但是,这个推测和甲骨文的对比是太牵强附会了。
晋字是在甲骨文中铭刻的,所以不可能从文字的意义上理解,所以只能用文字来理解。晋,是在甲骨中,其上方有两根倒竖的箭头,下方有一颗平阳(参见下方)。在古代甲骨文字中,以“日”为代表目的和目的的象征。“晋”字是指一支又一支的箭矢命中红心,意思是前进,向上,态度高昂,斗志昂扬。
因为燮父亲出生在周初期,而晋字如金文、战国等,其字形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所以可以肯定郑父世晋字为“一”。证实了这个事实,对于晋国的国名来源,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据《晋国史纲要》中所述,唐叔虞曾晋献嘉禾(禾谷),因其原因,将“唐”字改为“晋”。但问题是,“晋”一词是不是晋献,目前尚不明确,因为甲骨中的晋字只存在于碎片之中,而晋字则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国名,因此,晋国的国号是不是出自“晋献禾稻”,这就不得而知了。而且,以晋人的粮食而命名的“晋”,听起来也有些牵强。
《国语·晋语》中关于唐叔虞的一段文字,更是与“晋”字的特点相吻合。这本书的内容大致上写着:晋平公在狩猎时,曾开枪射中了一只鹌鹑,但没有杀死,就让护卫竖祥捉拿,但是没有捉到,晋平公一气之下要将竖祥斩首,而另一位名叫伯向(羊舌肸xī,为公家,姬)的官员说:“竖祥一定要死!先祖唐叔虞一箭射杀了一头犀牛,打造了一套巨大的铠甲,后来被赐给了晋国,现在你没有射杀一只鸵鸟,这是我晋国的耻辱,你一定要杀了他,而且不能让消息外泄。”晋平公终于在叔向的劝说下,屈辱地放过了他。
晋字是命中目标,而唐叔虞则是一击毙命,这二者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舅舅的原意是:“从前的唐叔。在徒林一号(地名),认为是大甲等。晋国以晋为姓,故称之与“善射者”相关,故周王“封其于晋”,而不是源自晋水河、晋朝的稻米等。而晋河,则是从晋国开始,以国号命名。
从所有的资料来看,可以想象,唐叔虞的弓术很好,也很有本事,但唐国北方有大量的狄戎族,这些军士对唐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曾经给唐叔虞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所以当燮父登基为帝,以“晋”为基础,以“晋”为立国,所以将国名改为“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