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圆珠笔厂的日子里,他不仅要管理好生产,还要操心销售,每天都忙得像个陀螺。
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也让他对市场有了更敏锐的洞察力。
2005年,对于无数创业者来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
“非公有制经济36条”政策重磅出台,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每一个怀揣创业梦想的人心里。
金碧华敏锐地察觉到,机会来了!
他看着政策文件,心里反复琢磨,最终决定一头扎进燃油深加工行业。
说干就干,他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寻找场地、招聘员工,经过一番努力,博汇股份正式成立。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规模很小,设备也不齐全,只有寥寥几个员工。
但金碧华没有丝毫退缩,他亲自带着员工跑市场、拉订单,每天忙到深夜。
凭借着自己多年积累的运营能力和对市场的精准判断,博汇股份慢慢有了起色。
从一开始的小订单,到后来与一些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博汇股份一步一个脚印,在行业里站稳了脚跟,也为后来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谁也没想到,这个当初毫不起眼的小公司,日后会成为行业里的明星企业。
2011年,国家出台了一项重要政策:对生产重芳烃的企业实行消费税退税。
退税政策大大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利润率。
博汇股份抓住这个机遇,开足马力生产。
公司营收迅速增长,从2011年的13亿元飙升到2015年的50多亿元。
有了充足的资金,博汇股份开始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公司陆续获得了多项专利,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2016年,博汇股份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一时风光无两。
上市后,博汇股份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
2022年,公司营收达到惊人的130亿元,净利润超过10亿元。
金碧华夫妇身家暴涨,跻身富豪行列。
然而,风光背后,危机正在悄然酝酿。
博汇股份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退税政策,一旦政策有变,公司将面临巨大风险。
不幸的是,这一天终于来了。
2023年6月,国家财税总局发布公告,宣布恢复对重芳烃生产企业征收消费税。
这对博汇股份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消费税的恢复,意味着公司每吨产品要多支付近3000元的税费,这直接导致公司主营业务成本大幅上升,利润被严重侵蚀。
博汇股份迅速陷入困境,公司股价应声下跌,市值蒸发超过50亿元。
更糟糕的是,税务部门开始追缴以前年度的消费税,金额高达4.8亿元。
面对危机,博汇股份开始了艰难的自救。
公司管理层四处奔走,试图寻找政策的"漏洞",他们升级产线,希望能通过技术改造来规避缴税。
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得到财税部门的认可,公司很快收到了税务通知书,必须缴纳巨额税款。
博汇股份不甘心,聘请专业人士进行调研论证,希望能改变缴税结果。
但这些努力最终都无济于事。
公司陷入了严重的资金困境,2023年三季度,博汇股份发布业绩预告,预计亏损5-7亿元。
公司被迫停产,大量员工面临失业。
面对困境,金碧华夫妇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果断套现离场。
2023年10月,金碧华夫妇与一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签订协议,转让部分股权。
这只是他们套现计划的第一步。
真正的大动作发生在11月。
金碧华夫妇与无锡国资达成协议,转让13%的股权,套现2.6亿元。
同时,他们放弃了剩余股权的表决权。
紧接着,博汇股份宣布向无锡国资定向增发,这意味着,无锡国资将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金碧华夫妇的这一系列操作,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有人称赞他们果断决绝,及时止损;也有人质疑他们抛弃公司,置员工利益于不顾。
无论如何,金碧华夫妇已经成功脱身,他们还持有部分股权,未来很可能继续出售。
按照目前的股价,他们最终的套现金额可能超过10亿元。
在博汇股份最困难的时候,无锡国资伸出了援手。
国资入主博汇,给公司带来了新的希望。国资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政策支持,接手后,很可能会利用这些优势,帮助博汇股份重新调整发展方向。
比如引入新的技术、拓展新的市场。
但这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国资接盘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风险,比如如何整合资源、如何让博汇股份重新盈利,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博汇股份的故事,堪称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这个故事再次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商业真理:过度依赖政策红利是把双刃剑。
它能让企业在短期内获得高速增长,但也会让企业失去抵御风险的能力。
回顾博汇股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红利。
消费税退税政策,让公司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然而,当政策突然变化时,公司却显得措手不及。
这说明,博汇股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并不少见。
很多企业都曾依靠各种优惠政策实现快速增长,但当政策收紧时,就会陷入困境。
博汇股份的案例给其他民营企业敲响了警钟。
它告诉我们,企业不能过度依赖外部环境,而要着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