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作为东吴第一重臣,又是孙策女婿,孙权为何非要逼死他不可?

于是,陆逊的回信给全琮,劝他采取更极端的措施,类似金日磾杀子之类的做法来遏制家族纷争。然而,这个建议显然超出了全琮的承受范围。全琮并未采纳这个建议,反而因此心生不满,逐渐对陆逊产生了敌意。

与此同时,太子孙和也逐渐察觉到了父亲与杨竺的对话内容,其中涉及要立孙霸为储君的计划。孙和深感威胁,作为一个没有实权的太子,他无法进行兵谏,但他知道,唯一能够左右孙权决定的人是陆逊。于是,孙和通过陆胤与太子太傅吾粲的渠道,向陆逊求助,希望他能够出面为自己辩解。陆逊虽然身处朝堂之上,但他没有忽视太子的请求,多次上疏孙权,陈述嫡庶之别,强调储君的选择关系到东吴的稳定。

然而,孙权却对陆逊的言辞反应强烈,他认为陆逊的信件内容已经触及了朝廷机密,不可能没有泄露源。为了查明真相,孙权对杨竺、陆胤、吾粲等相关人员进行审问。陆逊虽然未被处罚,但也受到孙权的指责,认为他过于关注宫廷内部事务,甚至怀疑他在背后安插了间谍。

事情很快变得复杂。杨竺由于与孙霸有关系,被迫供出了关于陆逊的“罪证”,尽管陆胤和吾粲为了保护太子,隐瞒了孙和的行踪。最终,陆逊无奈背上了打探宫中机密的罪名,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几个月后,陆逊因病吐血去世,许多人认为这与孙权的逼迫不无关系。

仔细分析,陆逊之死并非简单的误会或病重。他的死背后显然有孙权故意的成分。孙权清楚,陆逊作为东吴的丞相,他的地位和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其他任何一位臣子。尤其是在赤壁之战、石亭之战中的立下赫赫战功后,陆逊不仅成为东吴的军事支柱,连外交事务都由他主理。孙权赋予陆逊的权力,早已让他成为东吴政府的实质领导人。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孙权开始对陆逊心生忌惮。年老的孙权深知,自己的死期临近,继任问题成为他心头的最大顾虑。尤其是,陆逊如此强大的家族背景和他的威望,使得孙权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局势。陆逊出将入相,功高盖世,孙权害怕在他去世后,陆逊可能会对东吴的继承权产生威胁,甚至会阻止自己儿子登基。

尽管陆逊个人并无野心,但他的家族势力和他所处的地位已然构成了威胁。陆逊的家族与孙家曾有深仇,孙权不得不通过联姻来化解这段历史恩怨。可是,家族势力的扩张,使得孙权心生疑虑:一旦自己死后,陆逊辅佐新君,陆家势力必然会更为强大。这样一来,自己的后代又怎能安坐江山?

陆逊死后,孙权的判断显然更加精准。此时的东吴政治,已经不单单是孙权一家的事情,而是世家之间的博弈和权力的拉锯战。在这一环境下,孙权的做法虽然狠辣,但也许是在权力漩涡中的必然选择。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