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性动物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4年2月9日)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请协助补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食肉动物”重定向至此。关于动物分类学上的哺乳动物类群,请见“食肉目”。关于肉食性植物,请见“食虫植物”。

狮子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每餐需进食约7公斤的肉,这些肉主要来自大型哺乳动物,如图中的非洲水牛

老虎长而尖锐的犬齿显示它是强悍的捕食者

肉食性动物不一定有尖锐的牙齿,作为鸟类的帝企鹅即无牙齿,其主要食物是甲壳动物和鱼类

肉食性动物(英语:carnivore)又称肉食动物[1]、食肉动物[2]、肉食者、肉食类、食肉类[3](sarcophage),是以摄入其它动物的身体组织(通常为软组织,即通俗意义上的肉类)为获取营养的主要方式的动物。相比植食性动物,食肉动物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更高,生理特征也更利于捕食,但其消化系统只能处理蛋白质、脂肪和分子结构较为松散的碳水化合物(单糖、寡糖、淀粉和糖原),无法消化纤维素等紧密高分子聚合物结构的复杂多糖。

“食肉动物”一词狭义上特指肉类在食谱中占比超七成的高度食肉动物,而肉食占比较低的中度食肉动物和低度食肉动物则通常被归类为杂食性动物。食腐、拟寄生或吸血的动物也属于广义上的肉食性动物。

分类[编辑]

如果根据肉食的摄入占比,食肉动物可以被分为三类:

高度食肉动物(hypercarnivore):肉食占比超过70%

中度食肉动物(mesocarnivore):肉食占比30~70%

低度食肉动物(hypocarnivore):肉食占比少于30%

如果根据肉食来源的类群,动物的食肉行为(carnivory)则可以分为以下种类:

狭义上的“食肉性”:专指以捕捉四足动物为食

食鼠性(rodentivory):以捕捉小型啮齿类哺乳动物(特别是鼠类)为食

食鸟性(avivory):以捕捉鸟类为食

食蛇性(ophiophagy):以捕捉蛇类为食

食蛙性(anurophagy):以捕捉蛙类为食

食鱼性(piscivory):以捕捉鱼类为食

食虫性(insectivory):特指以捕捉昆虫(通常指成虫)为食

食蚁性(myrmecophagy):以蚂蚁和白蚁为食

食蛛性(araneophagy):以捕捉蜘蛛为食

食蠕虫性(vermivory):以捕捉各种外形细长的软体生物(即俗称的蠕虫)为食,通常指环节动物(如蚯蚓)、蛞蝓和昆虫幼虫(毛虫)

食软体性(molluscivory):以捕捉软体动物为食

食鱿性(teuthophagy):以各种头足类软体动物(特别是蛸类)为食

食壳性(durophagy):以各种有硬壳的生物为食,通常指各种水生螺类(腹足类)和贝类(双壳类)软体动物

食珊瑚性(corallivory):以各种珊瑚为食

食海绵性(spongivory):以各种海绵为食

食腐性(scavenging):以各种动物的残骸腐肉为食

食卵性(ovivory):以其它动物的卵为食,通常专指有外壳的蛋

食浮游性(planktivory):以浮游生物为食,专指其中的浮游动物

此外还有不以目标动物整体、而是以其身体某部分为食的食肉行为:

拟寄生性(parasitoidism):寄生在某宿主体中并啃食其组织为食

食血性(haematophagy或sanguivory):以血液为食

食毛性(keratophagy或ceratophagy):以毛发或蜕皮中的角蛋白为食

食鳞性(lepidophagy):以鱼鳞为食

食黏液性(mucophagy):以黏液或其它外分泌物为食

肉食性[编辑]

猫科

犬科(除了狗为杂食性动物)

多数鼬科

獴科

鬣狗

豹斑海豹

部分虎鲸

北极熊

部分蝙蝠,如假吸血蝠、美洲假吸血蝠和䍁唇蝠(英语:Fringe-lipped bat)

多数鹰形目

多数猫头鹰

笑翠鸟

伯劳鸟

鳄鱼

多数蛇

巨蜥

多数鲨鱼

食人鱼

鱼食性[编辑]

多数鲸豚类

多数鳍足类

部分食肉目,如水獭、渔猫、扁头豹猫、水貂

部分蝙蝠,如大牛头犬蝠(英语:Greater bulldog bat)和渔鼠耳蝠(英语:Myotis vivesi)

獭鼩科

鸭嘴兽

企鹅

部分水鸟,如鹈形目、海雀、翠鸟、鹭科、鲸头鹳

部分鹰形目,如鹗和海雕

部分猫头鹰,如鱼鸮(英语:Fish owl)和斑鱼鸮(英语:Fishing owl)

恒河鳄

部分蛇,如水蛇和海蛇

部分龟,如鳖和鳄龟

部分鱼类,如鲨鱼、马林鱼、狗鱼、狗脂鲤、梭子鱼、狼鱼、比目鱼、𩽾𩾌鱼、鲶鱼

部分水生昆虫,如水虿、龙虱、田鳖

部分蜘蛛,如捕鱼蛛和水蜘蛛

部分甲壳类,如龙虾、鳌虾、虾蛄

多数头足类

芋螺

部分水母,如箱水母和海刺水母(英语:Chrysaora)

海葵

食虫性[编辑]

食虫目

部分灵长目,如眼镜猴、指猴、婴猴、柽柳猴、狨

懒熊

部分蝙蝠,如菊头蝠、犬吻蝠、蝙蝠科

部分鸟类,如燕子、夜莺、蜂虎、奇异鸟

部分蜥蜴,如石龙子、壁虎、变色龙

两栖类成体

部分鱼类,如鲤鱼、四眼鱼、射水鱼

螳螂

部分膜翅目,如虎头蜂、寄生蜂、烈蚁、行军蚁

蜻蛉目

蟋螽科

部分异翅亚目,如猎蝽、水黾、红娘华、负蝽

肉食亚目的甲虫

部分双翅目,如食虫虻和食蚜蝇幼虫

多数蛛形纲

蜈蚣

食蚁性[编辑]

食蚁兽

犰狳

穿山甲

土豚

袋食蚁兽

针鼹

马来熊

部分雀形目,如蚁鸫和蚁鵙

角蜥

盲蛇

姬蛙

箭毒蛙

蚁蛉

澳洲魔蜥

土狼

食蠕虫性[编辑]

许多鸟类,如蛎鸻、秧鹤、德拉氏马岛鹃、螺鸢(英语:Snail kite)

琉球钝头蛇

鲤形目

部分太阳鱼,如蓝鳃太阳鱼和小冠太阳鱼

萤火虫幼虫

多数螃蟹

章鱼

海星

食壳性[编辑]

海象

海獭

扬子鳄

河豚

佛氏虎鲨

银鲛

鲼类

大西洋狼鱼

鳞鲀

短盖肥脂鲤

食血性[编辑]

吸血蝙蝠

吸血尖喙地雀

寄生鲇

八目鳗

部分双翅目,如蚊、虻、采采蝇

跳蚤

部分异翅亚目,如臭虫和锥蝽(英语:Triatominae)

水蛭

参见[编辑]

植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

顶级掠食者

肉食性植物(食肉植物)

参考[编辑]

^ 存档副本. [202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31).

^ 存档副本. [202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31).

^ 存档副本. [202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31).

查论编进食行为肉食性动物成体

食鸟动物(英语:Avivore)

食卵行为(英语:Egg_predation)

吸血

食虫动物

食鳞性(英语:Lepidophagy)

食人动物

以软体动物为食的动物(英语:Molluscivore)

食粘液性(英语:Mucophagy)

食蚁性(英语:Myrmecophagy)

食蛇性(英语:Ophiophagy)

食鱼动物

食海绵动物

食蠕虫动物(英语:Vermivore)

生育期间

食母卵性(英语:Oophagy)

食幼体性(英语:Paedophagy)

食胎盘行为

母乳喂养

断奶

同类相食

动物同类相食

人类同类相食

自身相食(英语:Self-cannibalism)

性食同类

植食性动物

食叶动物

食花动物(英语:Florivore)

食果动物(英语:Frugivore)

食草动物

食谷动物(英语:Seed predation)

食蜜动物(英语:Nectarivore)

食花粉动物(英语:Palynivore)

木食性

食骨性(英语:Osteophagy)

单细胞生物

吞噬作用

吸食作用(英语:Myzocytosis)

其他

微食(英语:Microbivory)

食细菌动物(英语:Bacterivore)

食真菌动物(英语:Fungivore)

食粪动物

食碎屑动物

食土癖(英语:Geophagia)

杂食性动物

食浮游生物动物

食腐性(英语:Saprophagy)

异种吞噬(英语:Xenophagy)

无机营养体(英语:Lithotroph)

进食方式与食物链层次

捕食(伏击掠食者(英语:Ambush predator)

顶级掠食者

食卵动物(英语:Egg predation)

同功群间捕食者(英语:Intraguild predation)

追逐捕食者(英语:Pursuit predation))

水生生物捕食(英语:Aquatic feeding mechanisms)(饵球(英语:Bait ball)

底栖摄食者

疯狂捕食(英语:Feeding frenzy)

滤食性动物)

食嫩植动物

牧食

超级食肉动物

中级食肉动物

低级食肉动物

偷窃寄生现象(英语:Kleptoparasitism)

食腐动物

过捕

交哺现象(英语:Trophallaxis)

捕食

反捕食者适应

食虫植物

食肉真菌

食肉单细胞生物(英语:Predatory dinoflagellate)

其他相关条目

查论编生态系统模型营养组成总论非生物因子 · 非生物压力(英语:Abiotic stress) · 行为生态学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生物量 · 生物因子 · 生物压力(英语:Biotic stress) · 环境承载力 · 竞争 · 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生态学(英语:Ecosystem ecology) · 生态系统模型(英语:Ecosystem model) · 关键物种 · 摄食行为列表(英语:List of feeding behaviours) · 生态学代谢学说(英语:Metabolic theory of ecology) · 生态生产力生产者自养生物 · 化能合成 · 化能生物 · 基础物种(英语:Foundation species) · 混合营养生物 · 菌异营 · 菌根营养生物(英语:Mycotroph) · 有机营养生物(英语:Organotroph) · 光能异养生物(英语:Photoheterotroph) · 光合作用 · 光合效率(英语: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 光养生物 · 基本营养类型 · 初级生产消费者顶级掠食者 · 食细菌生物(英语:Bacterivore) · 食肉动物 · 化能有机营养生物 · 觅食 · 泛化种与特化种 · 集团内捕食(英语:Intraguild predation) · 食草动物 · 异营生物 · 异养营养(英语:Heterotrophic nutrition) · 食虫动物 · 中间捕食者释放假说(英语:Mesopredator release hypothesis) · 杂食动物 · 最优觅食理论(英语:Optimal foraging theory) · 捕食 · 猎物转换(英语:Prey switching)分解者

化能有机营养生物

分解作用

腐生营养

有机碎屑(英语:Detritus)

微生物古菌 · 噬菌体 · 微生物生态学 · 岩石自养生物 · 无机营养生物(英语:Lithotrophy) · 微生物合作(英语:Microbial cooperation) · 微食物网(英语:Microbial food web) · 微生物智能(英语:Microbial intelligence) · 微食物环(英语:Microbial loop) · 微生物席 · 微生物代谢(英语:Microbial metabolism) · 噬菌体生态学(英语:Phage ecology)食物网生物放大作用 · 生态效率 · 生态塔 · 能量流(英语:Energy flow (ecology)) · 食物链 · 营养级食物网例子冷泉 · 海底热泉 · 潮间带(英语:Intertidal ecology) · 海藻林 · 湖泊 · 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 · 河流 · 旧金山河口生态系统(英语:Ecology of the San Francisco Estuary) · 土壤食物网(英语:Soil food web) · 海潮水坑过程Ascendency · 生物累积 · 顶极群落 · 竞争排除原则 · Consumer-resource systems · Copiotrophs · 生态网络(英语:Ecological network) · 演替 · 能质 · 能量系统语言(英语:Energy Systems Language) · f-ratio · 饲料转化率(英语:Feed conversion ratio) · 疯狂捕食(英语:Feeding frenzy) · Mesotrophic soil · 养分循环(英语:Nutrient cycle) · Oligotroph · 浮游生物悖论 · 营养级联(英语:Trophic cascade) · 营养互利共生(英语:Trophic mutualism) · 营养状态指数(英语:Trophic state index)防卫/对抗

动物色彩(英语:Animal coloration)

反捕食者适应

伪装

植物对食草动物的防御(英语:Plant defense against herbivory)

拟态

Predator avoidance in schooling fish

其他组成种群生态学多度 · 阿利效应 · 逆补偿作用(英语:Depensation) · 生态收益(英语:Ecological yield) · 有效种群大小 · 种内竞争 · 逻辑斯谛函数 · 马尔萨斯模型 · 最大持续产量(英语: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 野生动物个体数过剩(英语:Overpopulation in wild animals) · 过度开发 · 种群周期(英语:Population cycle) · 种群动态(英语:Population dynamics) · 种群模型(英语:Population model) · 种群大小(英语:Population size) · 生态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 抵抗力稳定性)物种生物多样性 · 密度制约 · 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学影响(英语:Ecological effects of biodiversity) · 生态灭绝(英语:Ecological extinction) · 特有种 · 旗舰种 · 梯度分析(英语:Gradient analysis) · 生物指标 · 外来种 · 入侵物种 · 物种多样性与纬度(英语:Latitudinal gradients in species diversity) · 最小可存活种群 · 中性理论 · 种群生存力分析(英语: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 · 优先效应 · 拉波波特法则(英语:Rapoport's rule) · 物种多样性 · 物种同质性(英语:Species homogeneity) · 物种丰富度 · 物种分布 · 物种面积曲线 · 伞护种种间关系抗生(英语:Antibiosis) · 种间关系 · 偏利共生 · 群落 · 种间竞争 · 互利共生 · 存储效应(英语:Storage effect) · 偏害共生 · 化感作用空间生态学(英语:Spatial ecology)生物地理学 · Cross-boundary subsidy · 生态梯度(英语:Cline (biology)) · 生态过渡带 · 生态型 · 干扰 · 边缘效应 · 福斯特法则 · 生境破碎化 · 理想自由分布(英语:Ideal free distribution) · 中度干扰假说 · 岛屿生物地理学 · 景观生态学 · 景观流行病学 · 景观湖沼学(英语:Landscape limnology) · 集合种群 · 斑块动态(英语:Patch dynamics) · r/K选择理论 · 源-汇动态生态位生态位 · 生态陷阱 · 生态系统工程师(英语:Ecosystem engineer) · 物种分布建模(英语:Environmental niche modelling) · 共位群(英语:Guild (ecology)) · 动物栖地 · 海洋动物栖地(英语:Marine habitats) · 极限相似性(英语:Limiting similarity) · 生态位分配模型(英语:Niche apportionment models) · 生态栖位构建(英语:Niche construction) · 生态栖位分化(英语:Niche differentiation)非摄食网络(英语:Non-trophic networks)组配规则(英语:Assembly rules) · 贝特曼原理 · 生物发光 · 生态崩溃(英语:Ecological collapse) · 生态负债(英语:Ecological debt) · 生态赤字 · 生态能量学(英语:Ecological energetics) · 生态指示生物(英语:Ecological indicator) · 生态阈值 · 生态系统多样性 · 涌现 · 灭绝债务 · 克莱伯定律 · 李比希最低量定律 · 临界值法则(英语:Marginal value theorem) · 托森法则(英语:Thorson's rule) · 旱生演替系列(英语:Xerosere)其他异速生长 · 多稳态(英语:Alternative stable state) · 生态平衡 · 生物信息可视化(英语:Biological data visualization) · 构造理论(英语:Constructal law) · 渐变群(英语:Cline (biology)) · 生态经济学 · 生态足迹 · 生态预测(英语:Ecological forecasting) · 生态人文学(英语:Ecological humanities) · 生态化学计量学(英语: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 生态通道(英语:Ecopath) · Ecosystem based fisheries · 髓石(英语:Endolith) · 演化生态学 · 功能生态学(英语:Functional ecology) · 工业生态学 · 宏生态学(英语:Macroecology) · 微生态系统(英语:Microecosystem) · 自然环境 · 系统生态学(英语:Systems ecology) · 理论生态学

规范控制数据库 各地

德国

拉脱维亚

捷克

学术

AAT

其他

现代乌克兰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