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囫囵吞枣古时候,有一个医生,很喜欢给别人介绍水果的吃法。有一次,他在介绍生梨和枣子的功用时,说道:“吃生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对人的脾脏有害处。吃枣子则恰好相反,对脾脏有好处,对人的牙齿却有害处。”旁边有一个呆子听了之后,马上自作聪明地说:“我倒是有一个好办法,既可以收到生梨和枣子的功效,又可以避免它们的害处。”
那位医生很感兴趣,便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呆子得意地说:“我吃生梨的时候,只用牙齿咀嚼,而不咽到肚子里去,这不是可以让生梨有益于牙齿,而避免了它对脾脏的伤害吗?”旁边有人听了这话就问:“那么枣子怎么吃才好呢?”呆子不以为然地说:“这还不简单吗?等我吃枣子的时候,我就不用牙齿咬,一口吞到肚子里就是了。这样就可以让枣子对脾脏起到好的作用,又不至于伤害牙齿。”
医生听了反问道:“你吃生梨不咽,肠胃没有吸收,怎么能有益于牙齿呢?你吃枣子一个一个地囫囵吞下去而不咀嚼,肠胃能消化吗?又怎么能对人的脾脏有好处呢?”这个呆子无话可说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囫囵吞枣”作为成语,通常用来比喻读书和学习不求消化、理解,就好像把枣子整个地吞下去一样,并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学问。
成语故事囫囵吞枣的故事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 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读后: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寓言故事囫囵吞枣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的书,懂得许多的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万分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整个吞下去,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说完便拿起一个大枣放在嘴里,囫囵着吞了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
寓意: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
小故事大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原文: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湛渊静语》
白王廷(1248-?),字廷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善诗文和书法,官至儒学副提举,晚年归老栖霞,自号"栖霞山人"。门前有泉水流过,因此把居室取名为"湛渊",并且以此自号。著有《湛渊静语》、《湛渊集》。《湛渊静语》今存2卷,是一本杂记集。
经典童话囫囵吞枣畴前,有小我买了一堆瓜果,有梨儿,也有枣儿,坐在路边上吃。有个老头儿瞥见了,对他说:“小伙子,梨儿可不克不及多吃呀。它尽管对牙齿有益处,但是吃多了对身体欠好。”青年人就问:“枣儿吃多了呢?”老头儿说:“枣儿对身体是好的,可吃多了对牙齿欠好,也不克不及多吃。”青年人望了望梨儿,又望了望枣儿,想了一下子,说:“哈哈,我想出了个好法子!我吃梨儿就只用牙齿嚼,不吞到肚子里往。吃枣儿,我就把它整个儿吞下往,不消牙齿嚼。”说完话,他就拿起一个枣儿放在嘴里,直接吞了下往。没想到,他一会儿就被枣儿噎住了。
“囫囵吞枣”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囫囵”就是完备的,整个儿的意思。有人读书只顾去世记硬违,或者者含胡了事,不往理解书里所说的内容,可以说他是“囫囵吞枣”。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
相关故事
杞人忧天
鸡鸣狗盗
瓜田李下
马首是瞻
大笔如椽
不翼而飞的故事
掩耳盗铃
心旷神怡
白龙鱼服
龙山落帽
赴汤蹈火
杯水车薪
故事推荐
一钱不值
覆水难收的故事
沉鱼落雁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励精图治
人琴俱亡
人自为战
孟母三迁
随机推荐
兔子圆圆寻宝记
谢谢小花猫
星星银元
不爱刷牙的小狮子
玩具箱笑了
快乐的小红鞋
冤大头大灰狼
小兔过河
小树和小鸟
机灵的小山羊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5-2022 www.qigushi.com 儿童故事 睡前故事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