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殡育娘,纤丽善舞,乃命作金莲,高六尺饰以珍宝,纲带缨络,中作品色瑞莲,令育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著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自此之后,是人多效之。”
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女性的缠足风俗自五代十国时期开始盛行,而其盛行的主要原因仍是满足男性的审美观念。有了南唐后主李煜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倡导和推崇,大家闺秀和上层社会的女性开始纷纷效仿,并很快形成一种风尚,一种女性魅力的典型形象之一。缠足在上层社会的风行,引导着基层民众也被迫接受缠足陋习,以迎合整个社会对“变态美”的疯狂追求。缠足的情况发展到宋朝,已经成为一种定例,成为全国范围内的风俗。
北宋时期大文豪苏轼曾经专门作词《菩萨蛮》,从文学层面咏叹缠足:
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在当时,苏轼等大文豪们几乎代表了整个文化世界,他们对于缠足的态度足以影响到了全国范围的民众。以苏轼等人为代表的文学层面对于缠足的美好形容和倍加推崇,更助长了缠足之风的盛行。
但北宋灭亡以后的南宋时期,又兴起了对于缠足习俗的质疑,甚至公开批评缠足陋习的言辞。南宋文学家车若水曾在其所著《脚气集》里就对缠足陋习提出过质疑:
“夫人缠足,不知始于何时?小儿未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得小柬,不知何用?”
明代文学家李笠翁更是在其所著《笠翁笔记》中对于因缠足引起的女性行走困难进行了讽刺和抨击:
因脚小而难行,动必扶墙靠壁,此累之在己者也。因脚小而致秽,此累之在人者也,其用维何?
由此能够看出,随着缠足陋习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们看到了缠足陋习带给女性的严重伤害和女权的严重践踏。禁止缠足的观念已经明显出现。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朝八旗军队挥师入关并迅速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但封建王朝的更迭和兴替虽然给普通民众带来了巨大的人身、财产伤害,但却没有影响到缠足陋习的发展甚至在此时期将缠足陋习发展到了鼎盛状态。作为发源于东北一隅的满族统治阶层,为了更好的统一中原地区,从心理和观念上进一步瓦解中原地区对于满族统治阶层的对抗,开始推行“剃发易服”,增强清朝对于中原地区的统治象征。与此同时,清朝统治阶层对于中原地区达到鼎盛状态的缠足等不符合满族生活习俗的汉民族陋习予以严令禁止。但因积重难返,终是难以阻止缠足习俗的蔓延。
02 清朝女性缠足屡禁不止现象出现的原因
对于女性缠足在清朝严严苛禁止令下仍然屡禁不止的现象,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男性对缠足后畸形小脚的病态喜爱
清朝乃至历代男性对于女性“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的小脚倍加推崇,认为小脚女人才是古典美女的标志之一。自西汉时期开始,青楼女子为了吸引男人而缠足开始,到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对于小脚女性的病态追求,女性缠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女性为了“为悦己者容”,以迎合男性对于女性“美”的要求。
在封建社会,女性地位极低,她们一直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是为男人为生、为男人而活的所在,所以女性一生的唯一追求就只是为了迎合男人的审美观念。封建社会男性对于女性缠足美的病态推崇导致了女性缠足向着更为病态的状态发展。清人以女性脚越小为越美,即“不足三寸” ,且要求脚型以瘦尖型为美,脚背弓起,多肉,即所谓的“瘦削端正”,肥胖型的脚型在此时不受欢迎。清朝男性甚至养成了“爱抚缠足”的病态习惯,所以女性缠足的习俗非但没有禁止反而在男性的推崇下达到了鼎盛状态。
2、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缠足的病态影响
从女性缠足的习俗出现,历朝历代文人乃至史书中都有对女性缠足的典型代表有过相关的正面描述和诗词赞美,对于因为缠足而给女性带来的“病态美”更是心心念念,倍加推崇。经过上千年的漫长发展,女性缠足习俗已经成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延伸到女性所在家族的脸面问题。
在女性缠足长期的发展之下,缠足竟然成为了区别不同等级、不同阶层的象征之一。因为清朝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对缠足有不同的看法,为区别不同的社会地位,对于缠足,上层社会尤其欣赏它,它成为女子修饰的标志,但有些地方却不许底层社会妇女缠足,“下等之家女子缠足则垢厉之,以为良贱之别”。一个病态的陋习在成为区别所在阶层的象征以后,女性缠足与否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成为了封建等级制度中的衡量标准。
在清朝时期,缠足的病态发展还表现在清人将脚的大小与妇德、妇容挂钩,将缠足习俗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这些都直接决定了女性缠足愈演愈烈现象的出现。
3、女性缠足成为汉民族对抗满族统治阶层的象征
清朝入关以后,为了增加满族统治阶层对于中原地区的统治象征,也为了从内在摧毁中原地区汉民族对于满族统治阶层的反抗思想,进一步愚化民众,以达到巩固自身皇权统治的目的,清朝入关以后,开始严令推行“剃发易服”的规定,对中原地区的汉民族造成了巨大的人身和心理伤害。与此同时,为了全面打击汉民族的传统习俗,“禁止缠足令”也被满族统治阶层推广开来。
但是,“禁止缠足令”和“剃发易服”的规定毕竟不一样,毕竟有着外在观瞻的区别。而且,清朝统治阶层对于“缠足”的惩罚手段过于苛刻,就连清朝皇帝也认为有些小题大做,至康熙朝便开始慢慢减轻对女性缠足的惩罚手段。另外,相对于“剃发易服”的规定,女性缠足对于满族统治阶层的皇权统治之影响并不大,所以也就慢慢放松了对女性缠足的禁止态度。
作为清朝统治阶层严令禁止的习俗,“剃发易服”因为有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严苛惩罚而使得中原地区民众不得不顺从,缠足则成为了中原地区民众唯一能够对抗清朝统治的办法。所以,在反清思想的影响下,女性缠足能够继续发展也代表了中原地区汉民族对于清朝统治的反抗和不妥协之唯一代表。所以,作为对抗清朝统治象征的缠足在清朝发展至鼎盛状态,也有着其必然性。
清朝中后期,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也发起了对女性缠足的禁止,但也未能成功。清朝末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女性缠足对女性尊严和女性权利的严重践踏,康有为甚至专门就女性缠足向光绪皇帝上呈《请禁止妇女缠足折》:
从国家法度讲,缠足是对无罪女子滥用刑罚;从家庭关系讲,有伤父母对女儿的慈爱;从人体卫生讲,造成了不该有的病态;从民族利益讲,削弱了种族。
而后在光绪皇帝和民间团体的共同努力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反缠足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对当时女性缠足的习惯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冲击。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性缠足的陋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依然存在,等到“男女平等”、“解放双足”等思想全面推广开来以后,女性缠足的陋习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直至今天完全消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参考文献:《史记·贷殖列传》、《妇女鞋袜考》、《苏轼词集》、《脚气集》、《笠翁笔记》、《大清律例》、《上谕档》、《清嘉录》、《康有为—请禁止妇女缠足折》、《风土杂录》、《汉族妇女缠足习俗的起因新解》、《古中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