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知识点
一、文常
《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作者与背景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二、字词
残疾焦躁不安 憎恨(zēng)暴怒无常砸碎墙壁沉寂
瘫痪(tānhuŕn)侍弄(shì)捶打 整宿(xǐu)翻来覆去
唰唰啦啦憔悴(qiáocuì)央求神色喜出望外絮絮叨叨
豌豆 仿膳 踩扁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泼泼洒洒 烂漫
创伤(chuāng)
词语解释:
1.瘫痪(tānhuŕ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
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
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
4.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三、内容理解
(一)情节
1、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
(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
(母亲央我看花—我答应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
(2)妈妈央我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看花是母爱的体现。
(3)结尾写我去看花,说明我已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并完成母亲的遗愿。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2、叙述方式:插叙
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
(2)结构: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的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
(2)结构: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
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1)内容:补充交代无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
(2)结构: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
插叙的作用:
1、内容: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
2、使文章波澜起伏。
3、塑造人物形象
4、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
(二)人物形象
母亲:
1、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悄悄”,'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母亲“悄悄地出去”,是因为母亲充分体谅“我”痛苦心情,所以在“我”发脾气时,悄悄地躲出去,给“我”空间,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痛苦。
“悄悄地进来”是因为母亲仍不放心“我”,看到“我”恢复沉寂后,为了尽可能不惊扰“我”,又悄悄地回来了。
两个“悄悄”突出母亲的细心体贴、善解人意。
“偷偷的”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出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担心,再徒增感伤,强忍着内心的悲伤,表现出母爱的细腻、无私与伟大。
体现了母亲全心全意为“我”着想,悉心呵护“我”。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这句中“扑”一字用得好,请说说你的理解。
“扑”字写出动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点,想象地表现母亲不顾一切,竭力制止儿子的自虐行为,不忍心孩子再受伤害,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当“我”喊着活着没劲时,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此时母亲心里很苦,但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呢?
母亲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儿子更痛苦、绝望,为了安慰、鼓励儿子,所以忍住哭声,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坚忍的个性。
(3)“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爱儿子的情感。
B.这是母亲对儿子的劝慰和鼓励,用母爱去抚平儿子心头的创伤。
C.这也是母亲对自己的鼓励,因为她此时已重病缠身。
D.这是母亲对儿子的欺骗,因为两个人都不可能好好活下去了。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
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表现出母亲对时刻为孩子着想,母爱的细腻。
4、为什么母亲对于“跑”、“踩”之类的词语比“我”还敏感?
因为母亲不想让双腿瘫痪的“我”听到这些词而回想往事,引来更多的伤心。母亲的敏感足以体现她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
(三)景物描写
解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1)点明季节秋天。
(2)落叶渲染出秋天萧瑟的气氛
(3)烘托我孤独、痛苦、绝望的心境。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
(1)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
(2)秋风中绽放的菊花象征着我已从痛苦绝望中走出来,变得了乐观坚强。
文中最后写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段描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多余。
作者在结尾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些菊花,既表现了作者已经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嘱托,要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也暗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带着感激与自责。
四、问题巩固
(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解析:“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解析:仅仅因为“我”勉强(qiǎng)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二)“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解析:“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解析:第2自然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第5自然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炳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我”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
(四)找出第1段中的叠用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
叠用词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两个“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眼边)“红红地”,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为痛苦,又无可诉说;“去走走”极为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因为对这样的提议,“我”是不容易响应的;“好好儿活”口语化表达,朴实而真切,万千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把浓烈的情感渗透在整个记叙中。具体表现为:
1.通过典型细致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母亲无私的爱,真实感人。
2.以"我"的暴躁任性来衬托母亲的慈爱,以"我"深深的愧疚来衬托对母亲的深切悼念,恰倒好处。
3.借用景物来展开记叙,寄寓情怀。"花"是母亲的心爱之物;母亲想用看花来减轻儿子的痛苦;母亲的心碎了,花也死了;花是母亲纯洁崇高心灵的象征;花寄托了对母亲的永久怀念。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答案:1、文章在“秋天”的背景下写人叙事;
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
3、表达了作者身残志坚的信念和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找一些。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答案:动作描写。“躲出去”是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听着我的动静”是担心儿子想不开。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答案:动作、语言描写。母亲为儿子所承受的苦难而痛心,母亲用她坚强乐观的态度鼓舞对生活充满绝望的儿子要好好活着,母亲这种伟大而无私的爱让人深深感动。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答案:(1)动作描写。一个“挡”的动作,表明母亲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神态描写。“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在这里充分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三、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第一个“好好儿活”表明母亲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也是在鼓励自己要战胜病魔,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深沉无私。
第二处的“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托,又是“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即永不放弃,顽强执着地活出有意义的生命。
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答案:1.“一直”:长期以来,总是。“我”沉浸在双腿瘫痪的巨大痛苦中,根本没有去关注母亲,内心难过忧伤和遗憾自责。
2.“再也”:永远。这句话表达了“我”的愧疚、悲痛之情。
3.“绝”:一定,坚决,确定地。“竟”:没想到,意料之外。简单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我”内心深深的愧疚和怀念。
五、课文第1段与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标出这两段文字的节奏。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
答案:第1段:悲伤的语气,“我”十分的痛苦和绝望。而母亲隐忍、鼓励,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第3段:央求的语气,“我”很烦恼,母亲希望“我”能开心、快乐,内心沉重。
课文图片详解
同步练习
一、看拼音写汉字
tān huàn( ) chuí打( )
qiáo cuì( ) jué bié( )
二、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
(2)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
(3)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
二、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 》、《 》《 》,散文集《 》《 》《 》等。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它生长着。
2.春天像健壮的青年,,领着我们上前去。
四、阅读。
(一)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拉刷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③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④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3.文章三次用“悄悄地”这一词语描写母亲的行为动作,请琢磨第①段两个“悄悄地”和第②段中“悄悄地”分别折射出母亲怎样的心理状态?
4.第①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第⑥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5.作者反复写“看花”,请揣摩揣摩“看花”有着怎样的蕴涵?
6.本文写的是怀念母亲的内容,文题却是“秋天的怀念”,这里“秋天”有什么意蕴?
7.用简要的话来概括一下母亲的形象。
(二)转 身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被感动了,竟然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水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那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那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那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写的三件事。
(1)
(2)
(3)
2. 你怎样理解第③段加点词“江南的表情,水的表情”在文中的含义是
3. 第④段划线句采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请说出其表达效果是。
4. 文章以“转身”为题,请简析其妙处
5.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第②段强调“转身”经常会发生,在文章结构上具有总起的作用。
B.第④段把秦岭女孩比作野花,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她的纯朴与美丽。
C.第⑤段“文明大街”表明尽管还有乞丐,但社会文明化程度已很高。
D.第⑥段再次勾画各种事情的“转身”画面,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概。
《秋天的怀念》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汉字
瘫痪 捶打 憔悴 诀别
二、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暴躁无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没有规律。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泼泼洒洒:水泼洒的样子。这里形容花开得茂盛。
三、文学常识填空
史铁生 当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命若琴弦》 《我与地坛》 《合欢树》
《病隙碎笔》
四、阅读理解
(一)1.第①段两个“悄悄地”折射出母亲小心翼翼,去留不安的心理状态。第②段中的“悄悄地”,是因为母亲怕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心理变得异常敏感。
2.第①段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互依,几分顽强,不希望儿子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第⑥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3.“看花”是全文的中心,“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4.“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5.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位重病缠身、形容憔悴的母亲,面对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的儿子,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诠释这伟大的母爱。
(二)1. 解析:本题考察内容概括。答题时,要抓住地点、人物、主要事件来概括。
答案(1)被“我”踩了的年轻人反向“我”道歉,等“我”想回谢时,他已转身离开。
(2)美丽的女孩只在“我”匆匆一瞥后便在“我”视线中消失。
(3)“我”没有找到转身而去的中年乞丐,把防寒服送给了老年乞丐。
2. 解析:本题考察重要句子的含意。根据“‘一张文雅谦和的脸……我挡着你了’”,理解作者对对方的美好印象,再联系“江南”“水”两个事物特点,体会作者用意。
答案:年轻人的行为及表情使我感受到了如江南般的温润,如水般柔美。
3. 解析:本题是对修辞手法的考察。“闻着……听着……看着……”三个句子并列组成了排比,有加强语势的作用。
答案:排比。生动地、多角度地写出了“我”饱览美景的情形,强烈地表达出“我”对秦岭“仙境”的喜爱。
4. 解析:本题考察对题目的分析。阅读全文,了解“转身”在文中的含义,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理解其妙处。
答案 (1)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转身”二字意蕴深刻,“转身”意味着分别,甚至是永别,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5.解析:C选项,第⑤段从作者的“而文明,你能否追上”这一感慨来看,作者并没有表达“社会文明化程度已很高”的意思。
答案:C
●●●END●●●
来源丨网络 欢迎收藏及转发至朋友圈
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