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都城之谜:镐京,还是洛邑?

周国第二都城:丰镐

周文王时期,随着周国实力激增,商周关系愈发紧张,在崇侯虎“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的挑拨下,商纣王将周文王囚禁于羑里。崇侯虎之所以陷害周文王,关键原因在于崇国位于陕西关中,大约位于丰、镐之间,直接面对周国的威胁。

周文王灭掉崇国,占据陕西关中之后,就将都城迁到了丰京(今西安西南),《诗经》中说“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后来,周武王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即《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记载的“考卜维王,宅是镐京”。总之,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称丰镐。

丰镐位于关中,而关中的地理位置极佳,所以秦汉唐均建都于关中西安。但在此建都也不是没有问题,最大的缺陷是过于偏西,难以控制广袤的东方区域,尤其在诸侯林立,缺少大一统文化传统的时代,东方区域很容易脱离掌控。武王伐纣后,由于丰镐偏西,不能控制殷商旧族广泛分布的东方地区,周武王曾为此夜不能寐,经过认真考察之后决定在洛邑建造新都,既离周朝大本营不远,又可以监视控制东方诸侯,即“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

西周都城之谜:镐京,还是洛邑?

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出土了一件国宝,是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学者将之命名为“何尊”(见下图),上面有铭文12行、122个字,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或曰迁都、相宅)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开篇就提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所谓成周,代表周统一大业之始成,宗周是西都岐之代称,代表周宗族之源。显然,何尊明白无误地说明了周成王迁都到了“成周”城,并举行盛大祭祀仪式。值得一提的是,在祭祀武王的仪式上,周成王说“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二字,意义非凡,所以成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

根据史书记载,西周时期成周城驻守由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周八师,每师有二千五百人,共两万人戍守在成周,用以震慑东方诸侯,维护周王室的统治。象征着王权的九鼎放在成周城的明堂当中,寓意定鼎中原,用以震慑天下。在西周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与“成周”有着密切关系,那么成周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结合《史记》等文献记载,不难得出“成周即洛邑”的结论。在洛河之北的瀍河两岸,考古发现了大量西周有着青铜器、陶器等的墓葬,随葬品规格较高,墓主明显是等级较高的贵族。根据墓葬位置等情况,学者朱凤瀚等判断认为:成周城“具体位置当在涧水东、洛水北岸之瀍水东、西两岸。”

通过墓葬情况,还有一个重大发现:西周中期之前,瀍河附近高等级墓葬很多,但西周中期后逐渐减少,晚期后大幅度锐减。这一现象折射出“成周”地位的变化,西周早、中期时兴盛,但到晚期时已经衰落。考古出土的青铜铭文上,也与这一现象相呼应。周厉王(?―公元前828年)时期的《元年师兑簋》铭文中就说:“隹元年五月初吉甲寅,王才(在)周(成周),各康庙,即位。”在周厉王之前,出土的众多青铜铭文也明确记载周天子居于成周。也就是说,西周中期之前,周天子以成周为都城,至少一直持续到了周厉王时期,但随着成周的衰败,或者是其他什么政治风波,周天子将都城回迁到了镐京。

回迁镐京百余年后,犬戎南下入侵中原,攻破了镐京,杀死了周幽王,镐京损坏严重,于是后来周平王东迁成周,并将之更名为洛邑。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古今多少事,都湮灭在了历史的烟云中,即便曾经威严繁荣的成周城,也在岁月中慢慢被人遗忘,甚至连其首都的这一历史地位都被遗忘。幸运的是,随着近现代考古的兴起,无数地下文物不断“挺身而出”,在还原历史真相之余,也讲述了一段又一段辉煌的上古文明。

参考资料:《史记》、何尊铭文、《论西周晚期成周的位置及营建背景》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