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黃武七年、魏太和二年(228年),東吳鄱陽太守周魴引曹魏大司馬曹休領兵向皖,曹叡同時又派賈逵督前將軍滿寵、東莞太守胡質等四支軍隊由西陽直攻東關、司馬懿領兵到江陵;周魴藉由修書七次詐降曹魏,指出吳國可破,親自斷髮詐降博取曹休信任,曹休在五將山接受周魴上表,不多懷疑而中计[2],曹叡又命各軍與曹休會合一同進攻,以十万步骑朝向皖城接应,司马懿取江陵,贾逵取东关,以三路袭取吴国。
此時陸遜統領朱桓和全琮各督三萬人迎擊曹休,曹休見中計但自恃兵多而決心一戰。朱桓曾獻計領兵到夾石和挂居,一舉生擒曹休,繼而可以攻下壽春和佔領淮南地區,但陸遜認為不可行,沒有使用。
賈逵此時見東吳在邊境並無防備,知道曹休一定會因深入而被早已準備的吳軍擊破,賈逵於是部處諸將水陸並進,又生擒吳兵。孙权委任陆逊为大都督,與朱桓和全琮迎击曹休,雙方决战於石亭,大敗曹休,一舉擊潰魏國十萬兵馬,斬殺萬多人,萬輛牛馬車乘,軍資器械亦都全數略奪。賈逵得知曹休已敗,吳軍更到夾石截擊曹休的敗兵。賈逵於是快速行軍,並多設旗鼓作疑兵,吴军看见了远处的贾逵援军,于是迅速撤离战场,曹休得以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