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淮安

横档烈士与义勇之冢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初六,英军攻上横档岛炮台。守军与英军短兵相接,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过大,大部分将士殉国。最后,还剩下的10名勇士虽身负重伤,仍顽强抵抗。面对渐渐逼近的敌人,十勇士宁死不屈,誓死不做俘虏,愤然集体投井,壮烈牺牲,表现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战后,虎门军民从井里打捞起无名勇士的尸骨与其它阵亡的士兵一起就地安葬。1885年,清政府重修横档炮台,将这些忠勇之士的骸骨迁移到横档岛山边筑坟安葬,墓旁立一墓碑,名为“义勇之冢”。墓碑高130厘米,宽47厘米,花岗石石料,上款刻“光绪十一年乙酉花月迁葬”。墓体与民间墓葬相仿,呈隆拱状,用灰批挡。

1974年义勇之冢迁至牛背脊山山腰。墓室宽5.17米,深9.55米,墓葬占地50平方米,墓室两旁刻有“英灵钟吉地,佳水绕明堂”对联。义勇之冢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场所,对研究鸦片战争史及中国近代革命史是有重要价值。

节兵和义勇都是在广东牺牲大清水师的士兵的敬称,都是在关天培督率下英勇不屈的战士,他们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不畏强暴的勇敢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他们与关天培一起构成一群我国鸦片战争中的英雄群雕。

江苏(淮安):

关忠节公祠

关天培殉国后,关天培在虎门殉国后,道光皇帝就下旨在他的殉难地虎门建祠祭祀,永享香火。时关天培母亲还在世,加上妻儿老小,所以道光按朝廷一品大员为国捐躯的标准降旨给关家一笔优厚的抚恤金。深明大义的关母就用这笔钱在县东街建了这所祠堂。严格地说,在虎门建的关祠是国家为了纪念他建的,称为“国祠”,而我们淮安是用朝廷发放给关家的抚恤金为他建的,就称“家祠”。

淮安建的关祠比较高大:前有门厅,中有“忠节公”碑亭,碑上刻有道光御笔“忠节公”三个大字,该碑亭是清光绪年间圮毁的。祠内正面享殿供台上塑有忠节公的官服坐姿雕像,因为是按他生前遗容所塑,所以栩栩如生。忠节公塑像两旁,还塑有随侍二人,一文一武。文者手捧印信,武者手执宝剑。关士成先生说,那捧印信者叫孙长庆,他和我们家老祖宗是一对主仆的关系。享殿是祠内的最高建筑。当初祠内的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偏殿。继忠节公碑亭倒毁之后,由于关氏后代中有人不争气,抽鸦片上瘾,逐渐将西偏殿、正殿等能卸下或能拆下的东西变卖。眼见正殿也已破廊蚀户,关士成的祖父辈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正殿拆掉,并将一直保存较好的东偏殿拆掉,改建在正殿地基上。所以现在人们见到的关祠正殿是当年东偏殿的翻盖屋,比原来的正殿要矮一公尺二左右。

关祠虽建于晚清,但由于清末、民国年间战乱频仍,经年累月圮毁,到新中国成立时已破败不堪。然而由于关将军忠勇爱国,他不仅受到中华民族的世代景仰,也受到如林则徐挽联所说的外国人对他民族气节上的敬佩。当年日本人侵占淮城后,关祠内就驻有日军,但他们对关忠节公的塑像毕恭毕敬,据说他们进驻祠堂前还焚香祭拜,然后才入内住宿。

关祠久存无修,日趋破旧,新中国成立后,淮安县淮城区政府会同关家后代向苏北行署打报告,要求对关祠进行整修。因为关祠是一处重要文物,苏北行署又转报华东大行政区和政务院文化委员会。时任文化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认为新中国刚从废墟上诞生,百废待举,要用钱的地方太多而没有批准。但他在一次政务会议上汇报工作时谈到了这件事,周恩来马上表态,应该拨款修缮,以便保存。关士成先生说,当时周总理的批额还没有以人民币计算,他批的小麦好像是18石(当时的粮食计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然后对关祠进行了修葺。现在的关祠是破旧后又于1979年由淮安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的,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整修。今关忠节公祠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关忠节公天培之墓

1841年1月25日,关天培虎门殉国后,遗体被运回故乡淮安,地方官署和民众对英雄的安葬都十分重视,选择了淮安的一块“宝地”作为其坟冢。据同治《重修山阳县志》中载,墓地选择在了“城东三里塘水路口周家庄”,位于淮安老城东郊,俗称“三里塘”,即今城东乡南窑村。此处土肥水美,景色宜人,自古很多达官贵人都安葬于此。在近些年配合城市建设的考古中发掘中,此处就发现了近千座高规格的墓葬,出土珍贵文物近万件。关墓建成后,极受淮安人爱护,虽时处战乱,淮安许多大墓都受到破坏,但关墓一直保持完好,且年年有祭拜,还不断有人清扫。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关墓多次拨款维护,并且广植松柏,修整周围环境,划定了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1963年,时淮安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墓前立碑;1978年,时淮安县人民政府拨款以水泥石块为其构筑墓台;1982年,时淮安县人民政府对该墓进行整修,四周挖水沟环绕,并建青砖拱桥;同年,关天培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时淮安市人民政府拨款对墓地道路和基台进行了修理。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原淮阴市人民政府拨款3万元维修该墓;2010年,淮安区民政局又斥资10万元对墓进行了维修;2012年5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了关天培墓的保护范围。即:南以墓地前出水沟为界、北以南窑九组队房为界、东以关沟为界、西以中大埂为界。建设控制地带为:南以周庄后水塘南岸为界、西以斗渠为界、北以南窑九组队房后沿为界、东自墓盘向东100米。

今关天培墓占地约1亩,四周为农田。由最早的土墓变为墓台,水泥块石结构,呈圆形,墓高1.35米,直径4.3米,墓基周长76米,直径24米。周围用青砖砌成,墓前有墓碑,高1.75米,宽0.5米,上镌“关忠节公天培之墓”,墓碑北面刻有“关天培墓重修记”。 墓盘周围植有松柏、黄扬等植物。墓地四周水渠环绕,居民较少,西北临南窑九组,交通比较便利。早在20世纪80年代,淮安还成立了“关天培墓管理处”属于区民政局管理。同时还成立了安全保卫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关天培墓的安全保卫工作,业务指导为淮安市区文物局。

修缮后的关天培墓对外开放,供社会各届人士瞻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是培养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良好阵地。今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